发送短信的人越来越少,短信会退出历史舞台吗? 随着移动网络不断发达,终端快速普及,在OTT应用(OTT是“OverTheTop”的缩写,是指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)的冲击下,很多原有的短信用户被微信、微博等社交软件分流,短信业务持续萎缩。 根据工信部相关数据统计,继2014年大幅度下滑后,2015年除夕的短信量下滑趋势仍在继续,来自中国电信的数据显示,除夕短信峰值业务量与2014年同比下降31.97%。而据三大运营商2015年一季度财报披露,OTT业务对传统通信业务的替代作用继续加深,三家公司语音和短信业务继续下滑。 那么,是不是如有些人所言,短信这种曾经的主流通讯方式已经没落,甚至将来会退出历史的舞台呢? 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,且看短信方式的“独门绝技” 其实,尽管短信应用领域不断的被侵蚀,但是如果就此认为短信没有用了,甚至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的说法,显然有失偏颇。 首先,在众多的推广方式中,只有短信可以让企业跟用户建立长久联系,知道用户是谁,并且随时随地都能找得到。 我们知道,企业通过开展营销推广的目的不外乎以下两种:点到为止的品牌传播,以及需要持续保持沟通的深度传播。不同的目的,决定了企业需要选择不同传播介质(平台)以及营销手段。如果企业只是为了广而告之,那么大可根据自身特点并结合宣传费用合理选择;但如果不仅是为了吸引用户关注,建立联系,还要通过后续的持续沟通来产生效益的话,那就要综合考量各种营销方式的不同了。 传统的电视、广播、平面媒体,都是一对多的宣传方式,有钱的企业轮番轰炸,混个脸熟;钱少的企业找找存在感,说明曾经来过,至于最终是哪些用户关注了企业,就不得而知了。而随着微博、微信、APP等互动方式的出现,各种二维码扫码送礼齐上阵,企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,忙得不亦乐乎,貌似粉丝用户千千万,实际的传播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。 为什么呢?这是因为,企业根本不知道具体是谁在通过电视、广播、平面媒体关注自己,而即使是微博、微信、APP,企业所获得也只是一个虚拟的用户名,一方面这些“用户”可能即使关注了,也不会去打开企业推送的消息。比如微信,将用户关注的所有订阅号统一到一起,用户几乎都不会点开去看;另一方面,先关注,再取消关注、或者卸载APP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,这都导致企业的推送消息阅读率低,传播效果差。 那么我们反观短信方式,作为手机的固有功能,短信基本上是强制阅读的,相较以上提到的所有传播方式,短信的阅读率是最高的。这里以华瑞网研提供的12114信息名址为例,企业如果注册了信息名址,手机用户通过短信发送企业的信息名址到12114后,就可以直接获得企业的微博、微信、微网站、app下载等链接,十分方便;同时企业也可以知道是哪个手机用户通过12114信息名址访问了我,而且可以通过手机号码随时联系的到,为后续的各种移动营销创造了可能。 其次,短信虽然基本上都是文字形式,但是从互动功能与形式上,并不输于其他方式。 现在,很多人提到移动营销,马上想到APP、微博、微信、直达号等等,但实际上,通过短信,依然可以简单便捷地将现有主流的优惠劵、抢红包、竞猜、投票、秒杀等主流营销方式移植过来。比如华尔街英语就长期利用信息名址“WSE”赠送优惠券的方式进行各种促销活动,收集了大量优质意向客户,取得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。尤其是涉及到像投资理财、卖房卖车、艺术品收藏、高档酒类、出国留学、教育培训等属于单笔大额消费的营销活动,建立关系只是第一步,后续还需要持续跟进以完成销售,这种情况就特别适合用短信方式来进行互动。 当然,短信的“独门绝技”不仅仅是以上两点,它对那些使用2G网络及年龄较大的短信依赖人群的固有影响力依然存在;另外,相比很多社交软件被盗号的情况,短信方式在安全性方面也有其他方式不可匹敌的优势,这里不再赘述。 物有所归,各尽其用,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由此可见,虽然短信业务在萎缩,但这并不意味着运营商传统的短信业务将走向消亡。实际上,短信依然有其不可忽略的优势和不可取代之处。短信的历史还没有结束,需求仍然存在。对于企业与商家来说,短信不仅是企业通过短信开展互动的一个特有的“门牌号”和“商标”,更是手机用户通过短信直达企业各种应用的统一入口。 瀚森提供的软件定制服务,可以将短信的优势融入到定制的软件产品中。使客户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,也能同时享受由短信业务来的种种便利。